当前位置: 国联资源网 > 资讯 > 体育用品行业资讯新闻 > 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丁水德大师——谈太极拳的修炼

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丁水德大师——谈太极拳的修炼

来源:中华武术产业网   时间:2014-03-07   阅读量:437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之一,华夏文明的传统精粹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充和挥洒,并以她独特的魅力和科学的内涵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历朝历代的武术家们如是说:“拳起于‘易’成于医。可见中国武术万源归宗,本是一家;天下太极更是武术这个家的一条支脉,一脉而相承。不同拳种,不同流派,是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而已。所以,我们谈太极拳,应该不纠缠予历史恩怨和门户之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发扬和光大。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从太极拳产生和发展,近三百年过程来看:它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拳学体系;它蕴涵的“动”与“静”“体”与“用”、“阴阳和则万事兴”等等的哲学思想;它对“力”的全新的概念,以及对技击原理的重新定位;它为适应社会,破除神秘,提倡“武以养身”的思想,等等。这些完整的拳学体系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就需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不断地去“体”、去“用”、去钻研、去弘扬,才能源远流长,永不枯竭。

  我想就“太极拳的修炼”这一课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1992年台湾郑曼青的弟子宋志坚先生率领代表团来大陆寻根访祖,先后到达西安、成都、杭州等地,深访当地太极拳界,意欲深求“真谛”,即杨家的“松柔技法”何在?

  现在社会上练杨式太极拳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是“形”的问题我说的“形”不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形”,而是“身、眼、手、法、步”的问题。先辈教诲,练太极拳需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用意不用力”,有的误练成“弓背猫腰”、“缩头缩脚”像“柔软体操”……

  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研究“功架正确”犹如建造一座大厦,需安照图纸设计要求,做到基础坚固,造型壮观,具有抗震能力。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藴内涵,形象优美。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拨开、缠腰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安舒”圆活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上下都有鼓荡之气。这样身形才能尾门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抬腿举手优美而潇洒,沉稳而挺拔。“柔”的要求是肌肉、韧带在行拳走架时,处于舒展状态,不紧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适度、无过无不及,提腿轻灵、动步沉稳,落地扎根、身法轻灵,两膊相系好似抽丝挂线,无轻飘浮滑之形,有浑厚之黏韧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桩立,蛇行蛹动金丝缠的神韵。

  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标,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热,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绵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应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因为,太极拳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身功”,它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武功”。全身关节的大松,肌肉、韧带的大柔,是为了迎敌时,全身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能迅速的紧密组合,制伏敌手。犹如红军打仗,根据战略战术需要,有时化整为零,有时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就是太极拳经过长期的艰苦修炼达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刚发我的大师兄潘志成,从师13年与年轻人搭手,仍能得心应手的将对手放出丈外,年轻人感到潘老臂膊极沉,内劲大,无法化解而浑身使不上劲儿。潘老说:“练太极拳,人老劲不老嘛……

  其次,是“神”的问题。现在不少人练太极拳,只是“依葫芦画瓢”、“随意画圈”,不知其所以然,打“糊涂拳”,好像老年痴呆。若间其“揽雀尾何意”一问三不知。如追回:“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何区别?则答:“方向不同”。……令人啼笑皆非。常说:“练太极拳形似易,神似难”。要达到“形似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这种神形兼备的境界,非数十年功夫难以登堂入室。“神”的问题,是练拳时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武的攻防作用的问题。武术界常说:“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内外相合,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与人较技时,搭手化打,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脚上有根,手上才有劲。我们说搭手要吃点,点就是劲点。若听劲极为灵敏,则能沉浮缠绕,无为而无不为。扬式太极拳要求做到武正招圆。武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实用;招式的相连,是衔接过渡动作。每一式与下一式之间,应该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劲断意不断的意境。练拳中要有心到、意到、劲到、敌倒之意。练太极拳纯以神行,预备势犹如处于“一级战备”的状态,待待机动。招式的相连不断,就是应敌变化而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前面无人当有人。这样,目光能随化打而远视,专注一方,即“意之所至,眼神灌之”,自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要将太极拳修炼到神形兼备,必需要有名师的指点和言传身教,再加上寄身的艰苦修炼,恒专不骄,方能达到。功夫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我的大师兄潘老多次说:“我至今练拳,仿佛老师《牛春明)还在我的身旁。”这叫潜移默化。俗语云:“学师之势,必明其意;学师之神,必得其技。”

微信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关键字: 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 , 丁水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标题: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丁水德大师——谈太极拳的修炼
本文地址 https://zixun.ibicn.com/news/d1037952.html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
责任编辑:孙豫

发表评论

发表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