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联资源网 > 资讯 > 五金工具百科技术新闻 > 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法

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法

来源:家居资源网   时间:2013-07-29   阅读量:258

  借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我思考的是人类到底该怎么生活?前几年我得到一个信息,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是处在全世界平均生活水平之上的,如果全世界70亿人都像英国人那样生活的话,需要5个地球。所以大家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于是我提出“造物”,还是“谋事”?几千年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就是讲究造物。我是搞工业设计的,所以我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工业革命产生在英国,但工业设计产生在德国,为什么?但凡学史的人,或者搞理论的人,或者文人,都认为大生产是粗制滥造。对比贵族社会所享用的东西来说,它的确是粗制滥造,所以我们说它没“人情味”,甚至说包豪斯(Bauhaus)过时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包豪斯不是一种风格,它带来的是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大生产,让大多数人都能享用上以往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东西,怎么能说没有人情味呢?时代在进步,工业革命带来大生产,由于分工,所以需要协调,否则就会造成设计与制造不相吻合,工业设计的产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穆德修斯(Muthesius)认识了这个问题,他是个官员,不是设计师,也不是艺术家,所以他看问题的层次不一样,他不是看专业的问题,而是看时代的发展,所以他回到德国后,组织了德意志制造同盟,打破了我们至今还延续的、纵向的“行业协会”,第一次构建了我们今天才刚提倡的横向的、协同的“制造同盟”!组织了有银行家、官员、企业家、技术人、建筑师、艺术家,乃至工匠,一同来讨论未来的社会该怎么走,并坚定了必须走工业化的信念,工业化是人类必须要走的一步,所以才会产生包豪斯。这是一个土壤问题,是一个机制问题,否则我们会拘泥于专业,仅仅从专业角度思考人类的未来,就会缺乏一定的方向性。

  我们国家解放60多年了,改革开放30年,*引进苏联的工业,改革开放后引进其他国家的工业,过去没有的工业我们现在都有了,1957年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解放牌车,30年过去了,现在三大车厂的技术骨干都是长春汽车制造厂的。从1957年-1987年这30年间,我们造车越来越便宜,效率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但仍然是解放牌,仍然是4吨半,轴距没有变,轮距没有变,什么问题?因为人们只看到了“车”,车是什么?车不是目的,仅是实现目的、需求的“工具”。所以30年以后我们仍然要重新引进,引进50吨的,甚至小轿车、集装箱车和工具车等等,这30年又过去了,我们还在引进,消化却始终没有跟上,所以我的看法是我们是有了工业,但并没有完成工业化。

  图1是有名的微笑曲线,我们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不惜污染自己的国家换来了现在的第二经济大国,这个问题摆在现实面前,我们今后要转型,怎么转?现在所谓的专利,一共有4个层次,我们却只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外观专利,因为我们花几千万美金引进生产线,怎么可能去改这个原理,改这个标准?所以我们的设计这60年集中在外观造型,无非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模具,换个外壳,我们大量的专利是外观专利,现在逐渐开始有了实用新型专利,但是发明专利乃至于商业保护专利我们仍是微乎其微。大家都说麦当劳是垃圾食品,但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麦当劳,前几天我去鼓浪屿,那么美丽的岛,上岛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麦当劳;我们大家都醉心于功夫茶,设计各种精细的功夫茶茶具,认为这是艺术,但是英国黄标袋泡茶却占了全球茶叶销量的60%以上。

  到底我们要什么?作为企业,通过资源整理,我们希望得到持续增长的利润,我们需要知识来推动,现在我们的工业是引进的,我们引进的生产规则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把生产规则来定义市场的机制转过来。改革开放初期是以产定销,市场经济是以销定产。而这个“以销定产”的“销”仅仅是根据引进的技术、装备所限制了的“产”,并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现在我们必须转过来,要由用户生活方式来“定义市场”,这就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企业经营方式,不再是生产规则定义市场了,这个转变在企业家当中已经开始有了,比如海尔。海尔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它有资金链,也有市场网络,什么都有。但缺乏提升品牌价值的突破性产品。1999年亚太国际设计会议上,松下设计部部长在大谈21世纪日本洗衣机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我是中国代表,当然矛头指向我了,主持人问“中国21世纪洗衣机会是怎么样?”我又不是洗衣机的设计部部长,我回答一句话让全场哗然,我说“21世纪中国淘汰洗衣机”,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解决13亿人民干净衣服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中国要做的“事”,而并不近着眼于“洗衣机”。

  去年我们请了英国设计委员会的主席做演讲,他讲完了以后,有人马上就问中国的设计该怎么做?他回答“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欧美国家没有遇到的问题,你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你们把你的问题解决了,你们就是一流”。所以我们要思考中国到底该做什么?

  图2是我学生画的漫画——《我们习惯于做什么?》。深圳的鱼好吃,我把它引种到北京,北京马上就吃到好吃的鱼了,但是几年以后就退化,因为我们缺乏思考的精神。比如深圳的鱼好吃,就应该研究深圳的鱼为什么好吃?鱼种是什么?喂的饲料是什么?它的气候怎么样?水温怎么样?我们要开发北京自己的鱼种——这是我们中国人要做的。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么做,但我们现在却不做了。

  大家都说中国是制造大国,我觉得这可能需要激励精神。“制”是什么?标准、工序、流程、规范,这是哪儿来的?引进的。解放牌汽车1957年引进,到1987年我们仍然是那样,发动机是原来的,标准是人家的。我说个家丑,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并到清华,清华有个汽车系,我们要跟他谈合作,清华的汽车系领导非常自豪,说清华汽车系已经有67年历史了,美国三大汽车厂里,清华培养出的人才有多少,占多少比例。我当时一句话就让大家哑言了,我说“67年没有造出一辆中国车来”。我们培养的人在别人的平台做事,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平台?我们是“造”,“造”是运用已有引进的参数、材料、工艺和标准,我们用劳动力、资源造出来,所以我们的企业关注的是订货,是销售网络,是销量,是价格,是广告,所以中国的企业销售老总拿钱最多。

  什么叫品质?什么叫品格?什么叫品牌?“品”是什么中国人早就很清楚的,这是我们的传统,不是祥云纹,也不是天圆地方,那都是符号,是随着时代改变的当时的元素。中国讲“品”,三口为品,第一口没吃饱,狼吞虎咽,没有品格;第二口暴发户要摆排场、炫富,肯定没有品位;第三口我们明白要减肥了,我要绿色了,我要可持续,也就是我们祖先讲的要节制,要适可而止,这是中国的传统和精神。

  古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我们现在只讲“利其器”,忘了“善其事”是评价标准,什么叫“利”?老百姓说杀鸡不用牛刀。我一直提倡要把造物转为做事,做事讲究实事求是,什么叫“实事”?这是“定义”问题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地在一个故事里面,有人物、地点、环境、时间和条件,比如你今天在这个会场的需求跟你回到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为环境、条件、时间不一样了,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什么造型,也不是什么风格,那些都是结果。曾经有同学举手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风格的艺术家?”我说“等你死了以后,让别人说”。“求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大夫一样,先要诊断,同样是头疼,原因不一样,开的药自然不一样。

  1990年代中期,深圳华为老板对我说“现在我的工人都是大学生了,全国90%以上学通信技术的博士生、硕士生都在我这儿,日本的技术、英国的技术、法国的技术、德国的技术和美国的技术我基本上都引进了,下一步该我干什么?”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不知道干什么?难道除了引进就没有别的事可干了吗?我当时给他画了一张简图,回去后又详细画了寄给他。消费者都是谁?纵向——不同的人,老人、儿童、残疾人、智障等等;横向——不同的通信需求,目的不一样,我要短信的,我要交流的,我要图文并茂的等等;还有一个坐标轴是环境,是地上还是地下?海上还是天空?是矿井里还是在菜市场?你在每一个轴上任意找一个点,把三点连起来就是通信目的,至于这个目的现实不现实,搞研究的人一列出来就知道了,你引进的技术能够不能做到?不能做到你不就有科研题目和科研规划了吗?

  对于是椅子好还是马扎好?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消费者可以这么说,但是设计师不能这么讲。我去上海世博会,能扛着一个沙发去吗?肯定拿马扎。什么是好?好是形容词,高级的、好的都不是设计的标准,因为服务的目的不一样,评价点就完全不一样。四合院好不好?我说不好,大家都说好,四合院能解决问题吗?13亿人都能住四合院吗?那是那个时代的结晶,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齐昌,要解决妯娌叔嫂之间的矛盾,用四合院的形式,这是社会关系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现在大多是三口的小家庭,二三十年来膨胀的房地产并没有解决这些社会关系问题。以至于我的对门住的清华教授是谁?姓什么?家有几口人?我住了7年,到现在都不知道。这是设计师要解决的事。

  什么叫传统?法拉利车跟古罗马的建筑柱式有什么关系?这是我在1980年代初就强调过的:“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大家说“你说得太抽象了”,近年来中国人总是看具体的,看得太实了,就被禁锢了。我们之所以能够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抽象思维,我们才能站得更高,才有可能同类项合并,才能够有“风马牛效应”。

  文化绝对不是市场上看见的那些东西,绝对不是物,那只是表面的;而深层次的是人的理想、观念,以及实现这个观念,将理想怎么变成现实的机制和组织。但我们缺机制组织,我们的设计师不少,培养的设计人员很多,我们也出了些好设计,但为什么要提倡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呢?因为优良的种子在板结土壤里还是发不出芽来,所以“良种”和“土壤”这两者是有博弈关系的,不能光培养人,还得有社会创新机制。社会上时尚的EMBA管理实际上大都是生产管理,而设计创新管理却一带而过;在企业里搞设计只是一个体外循环,设计师一离开,又中断了。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思考?所以如果把设计当成一个物的话,你的观念就被它束缚了。

  如果我出一个题目,请大家设计一个杯子,我相信你们给我的答案不管设计多少年?还是杯子,无非是大杯子、小杯子,高杯子、矮杯子,画林黛玉的、画张飞的,用金的或者犀牛角的,或者是高分子塑料的——还是杯子。我们设计师要设计的不是杯子,名词思考还是动词思考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名词思考只能用形容词修饰,本质变不了!而用动词思考就不一样了,动词马上想到是我还是你?我是主动还是你是主动?我在哪儿做动作?我在什么条件做动作?他所需要的宾语(工具、产品)自然就有创新了,就打开框框了,就不需要什么头脑风暴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搞头脑风暴,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们为什么不能理性地想一想呢?

  比如一堵墙,是石头的,还是砖的,在技术人员看来是非常清楚的,而于设计师来说想的就不是墙了,墙可以什么都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当墙,这就是设计师的思考,墙可以做任何事情,长城在古时候是抵御匈奴的,现在是友谊的纽带;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廊香教堂的墙是组织光线的;中国的园林,墙是空间的引导,墙的外面还另有天地,墙是引导我们交流的。由于有了“墙阻隔”,所以我才要越过墙,才有可能激发我跟别人沟通。对于设计师来说,墙可以是任何东西,我根本不被墙所束缚,我不被材料、造型、主义或者风格所束缚,我要做事,我要解决实事求是的事,我可以把任何东西拿来做我的材料。墙甚至可以闻出阳光的味道,墙可以树立一个起点,也可以被大自然相隔,正因为有了墙,所以才要开窗、开门。工业设计的本质是要重新组织知识,重新组织产业链,我们现在不能光是强调新花色、新品种,不是时尚,而是要找到全新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中国的设计才有希望。

  大家看看现实,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奢华追求,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蓬勃,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的不是才子佳人就是帝王将相。19世纪末出现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20世纪末出现《自然资本论》揭示的是我们在剥削自然资源,剥削的是我们的子孙。前年在清华组织了一个古驰(GUCCI)发布会,范冰冰来做模特儿,20分钟的时装发布,耗时一周装修,耗资800万,奢华的装修在清华美院只留存了不到12小时,这是艺术吗?我们能不能创造出新的发布会模式?设计师的责任是什么?现在整个民族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这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吗?我们有没有责任?

  所以我说研究型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否则设计只是个金钱和权力的附庸。设计应是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如果科学那么强,艺术那么炫,设计是什么?什么都不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和能力是设计,是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站在巨人肩膀上却只看脚底下,有了现在的科学,有了现在的成绩,我们应该看得更远,我们应该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规划人类的未来。

  现在学科分理科、工科、文科、艺术,这个分类方法是传统的,未来是什么样?肯定要打散,因为这4个学科中,理科是发现并解释真理的;工科是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和社会的途径;设计是什么?设计是在4条腿上面的桌面,我们要做事,要做人类未来的事,这是设计师的宗旨。而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拿中国人的这句话来结尾,“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你只有离开庐山才知道庐山,我们不能在设计圈子里把设计当成一个技术,当成一个专业来学、来推广,必须把它当做社会的发展方向来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抓住它的内核。

  作者简介: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

  赖亚楠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家具设计品牌DOMO nature创始人

  2010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北京家居行业协会 副会长

微信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关键字: 造物 , 家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标题: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法
本文地址 https://zixun.ibicn.com/news/d897184.html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
责任编辑:陈小坤

发表评论

发表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