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联资源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新闻 > 互联网金融虚与实

互联网金融虚与实

来源:财新网   时间:2014-05-26   阅读量:57

  短短一年间,“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思维”一样成为了网络热词,引来媒体狂欢。在热烈讨论的背后,对核心问题却缺乏行业共识,其中有很多需要澄清的概念和表述。

  在笔者看来,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目前外界的评论整体上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以偏概全、言之过早。

  互联网金融在国外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在国内通常包括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金融大数据、虚拟货币等不同产品。这些产品的原理和实际运营情况其实差别非常大,即便同样是P2P网络借贷,不同平台的性质和风险也有比较大的区别。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很多都是在原有金融产品基础上的改进或者是包装,并非是彻底的新生事物。这些作为基础的金融产品设计的逻辑和针对的人群不同,有的是高风险高收益,有的是低风险低收益,比较糟糕的是高风险低收益。笼统地谈论互联网金融的性质或风险时,很容易以偏概全,尤其容易以明星产品(如余额宝、微信红包)来代替整个行业。

  2013年被很多媒体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其实无论是P2P还是众筹,或是互联网理财,在之前的几年都已有发展,并非凭空产生。但成熟的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间确实非常短,绝大多数不过一两年,有的至今只有几个月,在产品种类和体量上和传统金融还差得非常远,普遍也没有经受经济周期变化的考验。把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对立起来,强调其革命或颠覆意义,实际意义并不大。

  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外界给与的重视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笔者也不认为这只是泡沫或概念游戏。

  互联网金融的共性有两点,一是运用信息技术,二是在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领域发展。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却可以改变金融的成本结构和门槛。

  互联网金融的热,并不是一部分人头脑发热或是单纯的媒体炒作,还是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动的双重结果。我为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时,感触很深。这个领域的很多创业者都会说,我们不做,也会有别的企业做,因为市场需求很明显,只不过具体是用哪种技术去满足这一需求,同时符合监管要求。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兴起(而没有在金融和互联网都更发达的美国兴起),和现行金融体制存在的扭曲有很大关系,传统金融机构的不够市场化给互联网金融留下了很多空间。

  以P2P平台和众筹为代表的融资类产品为例,实际上是脱胎于线下熟人间的借贷,由于技术手段的发展,在陌生人之间融资也变为可能。和传统融资方式相比,P2P和众筹融资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将来也很难完全替代传统融资方式,但由于民间借贷和融资的巨大需求,其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同互联网金融包含多个细分领域一样,其中运用的技术也包含了多个领域。这些技术有的提高了在线交易的便捷程度,有的提高了在线交易的安全性,有的是多年的成熟技术,有的是近一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得以发展的基础,本身也可以被理解为金融创新的一部分。以移动支付为例,这在两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大家都会质疑通过手机支付是否安全、成本是否过高,但随着支付技术发展,也随着智能手机软硬件的提高,移动支付越来越被接受。当然,技术也可能放大金融的风险,但并不是停止技术创新的理由,弥补技术问题的方法是用更好的技术。

  尽管目睹了不少乱象,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在混乱中,这一领域实实在在地吸引到了人才和资金,也不断开发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产品,会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做出回应。就像上一轮互联网泡沫中也有很多问题,但在泡沫破裂、回归正常后,互联网技术还是根本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不是对某一类产品的信心,而是对技术进步和市场的信心。

微信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关键字: 互联网金融 , 金融产品 , 理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标题:互联网金融虚与实
本文地址 https://zixun.ibicn.com/news/d1189691.html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
责任编辑:张娜

发表评论

发表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