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联资源网 > 资讯 > 节能环保行业资讯新闻 > 土壤修复:从源头保卫粮食安全

土壤修复:从源头保卫粮食安全

来源:中国地下水监测与土壤修复网   时间:2013-12-23   阅读量:331

  土壤修复迫在眉睫

  在本月1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并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此举从某种意义上看,抓住了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牛鼻子”,将会为我国食品安全增添一道关键的安全阀。

  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在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下,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和土壤修复迫在眉睫。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如果水和土壤已遭受到污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就将被吸收,任后面过程中如何管理和处理也无济于事。

  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壤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其中来自化工企业和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后果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给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可怕影响,如大米镉污染事件。据了解,中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已高达1200万吨。目前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一个集中多发期,这与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环保严重滞后和生态严重破坏有关。

  近日,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对外透露,环保部正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庄国泰还透露了土壤行动计划的五个重点规划方向,主要包括耕地和土壤的环境保护、土壤污染源的源头控制、被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试点示范以及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和监测体系建立等。

  “像被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方面,现在耕地有些地方受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食品安全正式发布还需要等相关方面批准才能发布,耕地的污染面积不是以几亩来算的,都是上千万亩的数量级。”庄国泰表示,“我国对土壤的监管还比较少,未来几年的重点主要是做试点示范,现在初步设计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工业污染场地,由于不同的污染物,不同的地理条件修复的技术也不同,要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但现在都还没有建立,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全面,因为不同的技术路线治理投入预算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试点示范来建立这套修复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二是耕地的修复,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如何治理;第三是区域性的修复,区域修复不单单是技术的问题。”

  土壤修复行业回暖

  “我们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走了将近40年的历程,土壤几乎还没有动,这就是一个出发点。”庄国泰日前在出席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的时候表示,一旦土壤修复市场打开,将“会非常的大,远远超过大气和水,几十万亿元才能解决土壤的问题。”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大约有300亿元。而按照业内人士分析,这300亿元主要起表率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本,最终土壤修复市场有望达到万亿元。

  但现在,土壤修复市场远未打开。根据环保部、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即将完成并公布的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在环境服务业领域的8000多家企业中,截止2011年底,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指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有320个,约为548万公顷,与此同时,城市中出现大量遗留、遗弃场地。据保守估计,这样的场地将超过20万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类场地的修复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且治理十分紧迫。从目前政策来看,这类土地中仅有污染最严重、最紧急的场地有望得到修复,假设这类场地占到总量的5%,那么未来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同时矿区修复市场也在逐渐释放,预计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也就说,土壤修复行业的投资规模至少高达7000亿元。

  在环境保护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至50%,而这一数字在我国当前还不到1%。目前一些地区的土地修复费用已经高达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未来该领域市场空间非常大,在环保概念股“遍地生花”背景下,该板块短期与中长期均存在交易性机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在中国,污染土壤修复作为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方面的最后一个领域,也是蕴含产值最高的一个领域,市场正待开启。

  仍有多重掣肘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土壤修复产业近年来在政策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步走出萌芽期,但无论从技术规范及产业化发展涉及的一系列评估、监管、制度环境来说,目前仍存在一些掣肘因素,这也成为当前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的最大成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发生指出,国内大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和整治复杂性是当前土壤环保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也随之带来土壤修复面临风险识别及处理难度比全行业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一般来说,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场地所留下的污染物种类比较多,污染物空间变异很大,分布状况很复杂。因此,我国大型污染场地面临存量很大,环境监管和整治任务繁重的局面。”

  对此,庄国泰也表示,“中国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南方地区,尤其是西南,在治理的过程当中要让农民有经济收入,还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这比较难。”他认为,现在制约整个土壤污染治理的问题,主要是机制、法律责任和地理问题三个方面。

  在修复技术方面,目前国内修复场地污染土壤较成熟的技术,一是针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水泥窑焚烧和阻隔填埋,二是针对重金属无机物采用植物和生物修复技术。但相关专家表示,这些技术虽在国外取得成熟应用经验,但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比如我们南方、北方土壤情况不一样,这就对修复技术提出不同要求。即便是同一个区域的污染地块,由于此前该地块上的工厂性质不同,土壤中污染物的成分也有差别,也需要采用不同修复技术进行合理组合,才能取得尽可能完善的治理效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场地污染评估与修复实验室负责人廖晓勇表示,由于众多地块从土地转让到进入商业开发过程很短,在目前全行业缺乏技术规范及相应的前后期污染治理效果评估体系的背景下,很多污染场地只是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就很快被用来开发,治理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正是由于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仍缺乏系统的技术及制度规范,因此,国家政策导向上倾向于以试点示范带动行业理性发展。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五年以上,到“十三五”阶段,才可能进入真正商业化阶段。

微信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关键字: 土壤修复 , 粮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标题:土壤修复:从源头保卫粮食安全
本文地址 https://zixun.ibicn.com/news/d998801.html
投稿电话:400-0087-010 转 0
投稿邮箱press@ibicn.com
责任编辑:贾伟斌

发表评论

发表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